12月4日上午,市教育局召开教育国际化校长研计会。副局长徐载满主持会议。广东教育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晓明教授作专题讲座,市十五中、市外国语学校、市九中、中南工校、民院附小、华夏双语学校校长(校董)参加会议并就教育国际化进行了研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德华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刘晓明教授首先揭示了教育国际化的背景。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官方提出“教育国际化”。中国自加入WTO后,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实力已经令人刮目相看。各项发展数据都表明中国在迅速崛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回顾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不难发现中国靠打“经济牌”获得迅速发展,而支撑我们对未来世界影响的则是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国际化的补给,需要教育的改革。刘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滞后于经济、军事改革速度,中国的教育改革就类似于改革开放,只有一个方向——向别人学习。随后,他指出,教育国际化有广泛的内涵,但无标准,根本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通过比较,总体上,我们的孩子在责任感和自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和领导力这几个方面与国外的孩子有着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善于培养懂得世界规则具有领袖精神的新一代。他介绍了教育国际化的六条途径:1.姐妹学校的深度合作与交流。2.外语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植入,如外语与科学课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语言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让教师在一起做教研的窗口。3.校本课程的国际化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创新的园地。4.社团活动的国际化创新,社团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最好平台。5.引进外教团队,开展校长和教师的系统培训且课程设计要结合自身特点。6.主动进行学校国际化的课题研究。
中南工业学校校长张文兵就本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收获和展望进行发言。该校近年的国际交流工作,可用“四有”来概括。“有机构”:校党委书记主管国际交流工作,设有隶属于培训部的国际交流部;“有规划”:学校近五年在队伍培训方面,包括中层干部,专业带头人等层面的培训工作成绩突出;“有途径”:通过中英“校际连线”平台和一些行业组织,如“中国职业教育交流协会”等途径进行国际交流;“有效果”:近年来,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基本形成,专业带头人水平提高,师生自信心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都有普遍提升。谈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张校长提出:一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团队,二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理念的推广者——教师团队,三是培养能够引进国际领先的评价理念的人才团队,四是加大项目实施力度,深化教育国际化工作。
市十五中校长宋卓辉认为: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规则的学生。市十五中成立了专门的国际部,是全省五所开办了“孔子课堂”的学校之一;与德国格拉豪预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与加拿大一所学校建立了姐妹学校关系。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第一,应以区域化推进为主,一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很大程度影响着这个城市的教育国际化水平;第二,教师的国际化素养是制约教育国际化的因素,必须把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放在核心地位,海归教师要优于外籍教师;第三,课程是基础教育国际化最大的问题;第四,国际理解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缩写;第五,各级部门重视是推进教育国家的重要因素;第六,各级各类学校需要落实工作,教育国际化不是形式,而是品位。
市九中从2009年至今,已经有赵泽琦等8名学生考取新加坡公费留学项目。2011年,与英国安斯福德学院建立姊妹学校,四年间两校互动频繁,友好沟通。2014年下半年,学校还参加了湖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高中国际交流生项目。市九中校长杨发明说,教育国际交流并不神秘,也是办教育,所以不能盲目。要通过交流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宣传传统文化,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市九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文明礼仪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自行管理的能力。教育国际化对于学校的发展很有意义,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也有重大意义,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增进国与国之间学生间的情谊。
华夏双语学校董事长汤晰珺表示,她对于国际教育化的思考源自于对女儿的教育与培养。教育国际化要教会学生用国际思维处理自己的事情。应试教育带走了学生的阳光心态,带给了学生功利化思想。华夏学校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做了以下工作:1、创造条件。工作方面集中于管理层观念的培养,对外专聘请资格的审批和对教师的培训等方面;2、打造国际文化。包括校园风格设计,校服,作业本,备课本的设计等;3、合作交流。与英、澳、加三所国家都有国际交流工作,此外还有夏、冬令营的活动;4、课程改革。制定了校本幸福课程,内容包括:领导力课程、生命与生存、民族、艺术、国际理解教育共达50多门;5、保障机制,华夏的国际部实行公司化运作。教育国际化的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观念问题,最大的问题来自家长的观念;二是“土壤问题”,教育国际化要有一个好的大环境,目前就是缺少这样的环境;三是机制问题,岳阳推进教育国际化要以学校为单位推进。华夏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制优势。
市外国语学校自2010年由岳阳市八中更名后,学校走教育国际化道路,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教师的国际素养和国际视野得到提升。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也特别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加强。校长毛小平表示,虽然学校做了很多工作,但要做到对得起“外国语学校”这块招牌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一个是教师方面,另一方面是课堂还没有真正做到国际化,三是要努力将学校办成岳阳市教育领域对外交流的窗口,同时还能带动其他学校,并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更好的创新精神来领导学校。
民院附小除开展“校际连线”项目活动外,还开设了其他语种的选修课,并聘请外教。举办“家庭教育沙龙”,由外教领头。校长方少文认为,教育国际化一个是弘扬优良传统,另一个是现代意识的吸纳与形成。他建议:1、教育国际化是个系统工程,要区域推进;2、要不断的有项目的引进,要有资金的保障,还要有配套的评价体系;3、要加强国际化教育课题的研究与探索;4、要做到服务外包,多方联动;5、强调校园文化建设,提倡小学生多阅读,构建“书香校园”。另外,附小还特别设立“周三游戏日”,鼓励小朋友们多动手,多实践。
王德华局长仔细听取了大家的发言。他说,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内部作探讨和交流。为什么要开这个会?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教育不仅要改革、创新,更需要转型、回归、扩充。转型,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文明、素养、心智,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回归,就是要按人和人才成长规律办教育,要使人品、人格、人性回归。“阳光招生”是最直接的道德教育,教育学生不走歪门邪道,要走正道,要靠自己。扩充,教育要坚持“四个面向”,还要面向民族发展,教育走国际化就是有效的扩充。二是国际化趋势势在必行。教育不仅需要专家,还需要大家。而大家要有国际背景和元素。三是为未来的工作谋篇布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的延伸,包括内容、方法、理念、手段。
如何推动岳阳的教育国际化,王局长也谈了他的思考。一是如何看?认识要再提升。国际化是大趋势,经济全球化,需要更多懂世界规则的人才。我国经济势力加速攀升,要收购国外的产业、企业,没有人才不行。好多企业走出国门,也需要人。个体需求多元化,人们的眼界宽了,放眼看世界,路走得更远,眼看得更亮。教育国际化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认知需要过程,项目的启动、推开、推广也需要过程,教育国际化势不可挡。不能只停留在英语教学、互访、办班上。从长远看,要推动知识共享、信息互通。二是如何推?三部曲:第一是先联后行。先联络联动,后行动。我们选送了一批人去国外境外培训,还进行了联系。第二是先试后推。分不同层级、类别,做试点。如双语教学、教师培训、国际班等,先搞样板点。第三是齐头并进。不搞形式,要求实效。要把传统与国际结合起来,文化都有优势。中华五千年文化绵绵不绝,传统文化有传统优势,有许多精华的部分。把本土与国际做好结合文章,需要智慧。三是如何办?王局长指出,我们的知识不能脱离世界背景,要把课堂、课程融入世界;我们的观念不能脱离国际背景,我们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要跟上国际步伐;我们的队伍不能脱离外部环境,外送内请,多走动,多交流;我们的学生不能脱离发展大势,学生的行动方式,要有国际元素。要增强下一代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教育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要有所思,有所行,有所成。有所思,定好位。要制定“教育国际化三年行动计划”,在保障上、思路上、面上、点上,能做能推。如果经费不充裕,不能都出去,可以请进来。要开辟新的培训项目。有所行,好的地方先行,一下全面推开不行。有所成,要通过教育国际化,使教师的工作能力、水平有所提升,使学生的行为方式、认知能力、创新动力与国际拉近。
徐载满副局长在总结时强调,这次研讨会是我市开展教育国际化工作以来的一次回顾总结和提高,是一次承前启后,可载入我市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史册的会议,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刘教授讲课、王局长的讲话精神,脚踏实地,务实求为,扎实推进“三步走战略”,力求我市教育国际化工作提水平、上台阶。
市教育局召开教育国际化校长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