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微课堂】用脚步和鲜血镌刻的人类奇迹
来源:岳阳市教育体育局   2021-04-29 17:07
浏览量:1 | | | |

中共岳阳市第十中学政史地艺学科支部    黄  标

“从我们大别山腹地鄂豫皖根据地金寨县走出去的十万红军战士每千个人才有1个人能够侥幸的活下来,我身上肩负着至少一千个人的梦想与信念呀!” 这是开国上将洪学智将军的肺腑感言。由此,让我联想到了红军长征巨大的流血牺牲才换来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事件: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靠着双脚,踏着生死线,血染一路,走完 了二万五千里征程。那么当时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战士损失92%,指战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1934年10月10日由瑞金等地出发时有8.6万多人,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时,折损过半,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翻过数座海拔近5000米的大雪山,走过茫茫死亡荒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二、红六军团(后改称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1.8万余人折损至1万余人。

红四方面军: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由8万人锐减至3万人。

红军在漫漫征途中,时刻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就拿红军史上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湘江战役来说吧。蒋介石蒋介石明白了红军是西进,迅速调集兵力,利用湘江构筑起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1934年11月29日,敌人向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红军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经过7天7夜的残酷战斗,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之战,惨烈空前,红军战士的遗体几乎阻断江流,血水染红了整个江面。当地百姓流传“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就是这个原因。那些有名和无名的红军烈士的英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二万五千里长征铺垫了前进的道路。

中央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时任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收容渡过湘江的人员时发现,7000余人的红八军团仅剩600余名战士,连挑夫、勤杂人员等加起来,也不过1000余人。作为红军长征的总后卫师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6000多名将士,在湘江战役中,坚守四天五夜,阻击数十倍敌军,确保中央红军主力度过湘江,三十四师被重重包围,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全师覆没。只有极少数几个人冲出重围。英雄的红三十四师战功至伟,悲壮之烈,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宁断肠、不断脊梁的师长陈树湘因腹部中弹被俘,得意忘形的敌人抬着被俘的陈树湘,欣喜若狂地前往长沙请功。就在途中,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乘敌不备,强忍剧痛用手撕开自己腹部的伤口,绞断肠子英勇就义,时年29岁。陈树湘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送到了长沙,挂在城门示众。头颅正对着一条小街,街上一间破烂不堪的小屋里,躺着他多病的母亲。陈树湘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与母亲的最后相聚。2009年9月,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军旅作家魏巍在他的作品《地球的红飘带》里写道:中国英雄们的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也是世界人类的史诗。这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镌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它象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红军由长征开始时的30万人,到甘陕实现大会师时已不足3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长征途中,在革命极端危急关头,党召开了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从而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战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红军长征播下的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血染的长征精神,告诉我们:其一,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精神。其二,长征又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红军转战两万五千里,终于从100万的敌人中杀出了一条生路,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永久奋斗”的革命乐章。其三,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这句俗语折射出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艰难困苦。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评价: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无数的“堡垒”“雪山”“草地”要过。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不忘初心、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要弘扬长征精神,把长征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为岳阳教育事业作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黄  标,中学政治教师,中共岳阳市第十中学总支委员会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