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微课堂】以大爱之心,铸梦想之魂
来源:岳阳市教育体育局   2021-09-08 11:47
浏览量:1 | | | |

学“七一”讲话 党员感悟分享

以大爱之心,铸梦想之魂

岳阳市第十五中学高二党支部 冯娴慧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世界一大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袁隆平。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于北京。1953年秋,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偏远的湖南安江农校,开始了他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的生涯。50年代末,学校派他带学生到黔阳县劳动锻炼。那正是过苦日子的时期。穷困,就像秋天阴蒙蒙的雨雾,笼罩在他的头上。

他住在农民向福财的家里。有天傍晚,向福财背着一口袋谷子回来。他问:“这谷子哪里来的?”向福财答:“是从八面山换来的谷种。”“啥种?”“南特号。”向福财叹了口气,“袁老师,你们学堂里的先生是顶上有灵光的圣人,种田人盼的就是有个好种子呀!”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呢?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

袁隆平回到学校,借书买书,读书抄书,开始了他的科学试验。他先从旱粮作物起步,研究来研究去,收效甚微。从1964年起,他转向研究水稻。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为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从国际上看,全世界约有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要粮食,有九十多个国家种植水稻。这就是说,进行水稻的科学研究还具有世界意义。

袁隆平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反复学习和思索,他提出了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这一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试验。

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力协作下,三系配套成功了!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只有三系配套成功,才能生产出大量杂交种子。这是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科研课题。

袁隆平还得继续再战,因为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兵不解甲,袁隆平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1974年冬,仅湖南便组织了一万多人横渡琼州海峡;接着,各省又组织了二万多人奔赴海南。袁隆平被任命为海南制种大军总顾问。

1976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二百零八万亩,到1989年就增到近两亿亩。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还以迅猛之势冲出亚洲,走向世界。1987年3月15日,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博士在巴黎向袁隆平颁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时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全世界带来了福音!”

杂交水稻的出现,是世界一大奇迹。有人甚至说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纸张、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大贡献。

他曾说,自己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经常“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他就是袁隆平,一位穷尽毕生心血致力于水稻研究并创造世界奇迹的农业科学家,一位以大爱之心铸就梦想之魂的“泥腿子院士”。

 

心中装着大爱,梦想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袁隆平看见:“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那时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因此,在报考大学时,袁隆平坚定地对父母说,要学农。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下定决心,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袁隆平爷爷在青年时期,便为自己的一生确立了造福天下苍生的梦想,他说天下人有一个人没吃饱饭都是他的责任,毕生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这让我想起了一代诗圣杜甫的“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每个人这一生都是要“许身”的,许身为天下人谋永福,则厚重如高山,许身为一己之私利,则卑微如蝼蚁,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而工作,为后代而牺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以袁隆平院士为旗帜,装着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的真爱,才能让教育梦想扎深根、抽新芽。

心中装着大爱,梦想的大树才能不惧风雨。马克思告诉青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想,正是因为袁隆平心中始终装着人民,他才不辞辛劳地挽起裤腿下田查看水稻育种情况,正是因为袁隆平心中始终装着大爱,他才能在实验室不分昼夜地攻坚克难,坚定地走在科学探索之路上。在教育岗位上,遇到问题时,想想学生的未来,从袁隆平身上汲取力量,那么,再大的困难,再大的风雨,也撼动不了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袁隆平爷爷虽然已经走了,但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种子”。我相信,这些“种子”也一定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先辈精神薪火相传,新时代的青年,让我们举起火炬,勇于做梦,敢于追梦,以大爱之心,铸就梦想之魂。

(冯娴慧,中共党员,岳阳市第十五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