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第十五中学 潘红溪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传一家之风骨,正一国之乾坤。
周恩来和邓颖超收养了三个干女儿(孙炳文之女孙维世、孙新世,弟弟周恩寿之女周秉德),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担任国家总理,周恩来家久未联系的亲朋们有很多找上门,想拿自己的一些私事请求周总理的帮助,周总理对此很头疼。于是,周总理提出,要给三个女儿立个家规,三个女儿都非常认同。就这样,周总理的十条家训就在家族亲友之间传开了。
这十条家训是: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我,只能在出差顺路时来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我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人之初始,家庭所熏陶的是为人之德行与才华。“宁可采深山之茶,莫去饮花街之酒。”韩愈先生之言,养的是简朴扎实之人;“家俭则兴,人勤则健。”一代名臣曾国藩之语,修的是勤俭之德,成才之人。先以修德,再以学理。家风古训,诫子孙以俭修德,以勤学理,义方既训,何畏家道不颖?
在这十条家训里,周总理对家人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周总理也以身作则,对家人从不“搞特殊”。无论是亲弟弟周恩寿的干部定级,还是爱人邓颖超的行政定级,都会在现有标准上更降低一级。对于孙维世、孙新世这对烈士遗孤,周总理疼爱有加,但在大事上对她们也是异常严格,从不允许一点特殊。
好的家训,应培治国之才。古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男儿当世,就应如钱氏家族训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以国事为双肩之使命,以生民为心中之主角。若有家国情怀熏陶,有忧民之心劝诫。又何畏后代子孙无治国救民之志?
1976年,周总理逝世之后,他的所有家属,尤其是邓颖超,仍然严格遵循这十条家训。邓颖超的遗嘱之中,有两条特别令人注意:一、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来共住的,是全民所有,应交公使用,万勿搞什么故居和纪念馆等。这是我和周恩来同志生前就反对的。二、对周恩来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要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因周恩来同志的关系,或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去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这是周恩来同志生前一贯执行的。我也坚决支持的。此点对端正党风,是非常必要的。
以家训正家风,更以身为则正国风,终成国事,终扬国威。正如钱穆先生长于无锡钱氏,以家训成才后,便以己身为表率,桃李天下。《国史大纲》承载其对中华民族文化根基的赤子之心,西南联大见证其对中华崛起的热忱坚定。而其侄钱伟长,为“利在天下”,博史通文后苦读理化工程,浩繁卷牍后改志于工。为中华复兴,他与钱学森先生一起,为中华技术军事建设方面,投入了全身心的精力与忠诚。以治国之才,谋天下之利。在良好家风的引领下,育国之栋梁;国之栋梁,复国之兴盛;国之兴盛,更彰家风,亘古悠长。
一字一墨,一句一诫,构的是中华大地,五千年不曾弯曲的精神脊梁;一笔一划,一家一国,成的是无数中华儿女代表的文化火光。以家风育复兴之才,是以中华长盛于国际之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