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双减'政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三十年后,他们对生活、工作、职业的意义理解,应该不会像我辈这般肤浅了。这才是'双减'的意义所在。”这是来自海南一位网友名叫“文招龙~一点”的评论。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有关“双减”的话题讨论不断冲上热搜,一场全民基础教育大辩论持续进行中。
观点一:基础教育失败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政府组织财力人力物力兴办的公办全日制中小学校,存在官学官僚主义,现行教育政策严重束缚学生自由个性成长,阻碍创新思维,导致不良竞争,过于功利化。主要表现是:课程设置千篇一律,考核评价千篇一律,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成长模式千篇一律。造成的后果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华山一条路,成功赢在拼。持这种观点的人,他们给出的佐证材料是:(1)钱学森之问没办法解决?产生不了诺贝尔奖就说明出不了杰出人才;(2)孩子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教育支出越来越不堪重负;(3)学用脱节,成才难,就业难,学校毕业即失业。所以,他们对“双减”政策积极拥护,寄予厚望。
观点二:基础教育生存工具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育要使孩子学知识、学技能、要成为多面手,教育是为了改变生存条件,只有基本生存条件改变、变好的人,才大谈教育的更高意义。“你们学校要'双减'可以,但是我娃的成绩不能减,小学初中成绩差,上不了高中,更上不了大学,现在哪个单位应聘不要大学文凭的?”家长们的话似乎朴素而有道理,“'工资、房价、二代'六个字解决了,什么都解决了!”也有网民这样直白。所以,持这种观点的人对“双减”政策抱观望,质疑心态,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谁还敢“双减”呢?
观点三:基础教育使命论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教育的意义是让孩子为了生活而享受活在其中的乐趣,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性和本质上来。像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宣扬的那种观点。观点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观意愿,当今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校教育要转变过去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教育方式,而是积极为学习者创造学习和成长的氛围搭台,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质疑挑战精神。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乏教育专家学者,思想比较前卫,符合基础教育长期发展趋势,是“双减”政策制定的推动者。
笔者认为三种观点,各执一词,实难驾驶中国基础教育这艘巍巍巨轮。评判一项政策的好坏,必须把它放到当时具体社会环境条件下去甄别。对推动社会经济政治人文进步有积极作用的政策,算是成功的,否则就是不成功的。首先,认为基础教育失败论者,虽然看到基础教育不足和遭遇瓶颈的一面,但完全否认在当时经济社会条件下,应试教育模式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培养了有知识、懂技能的产业大军,使我国快速有效地承接国外发达经济体转移过来的生产线,知识和技能,并充分消化吸收利用。假使没有当时全国一盘棋的教学模式,那么地区差别只会更大,解决没文化是当时之必然选择。第二种观点,工具论则是迷失了教育的方向性,把教育功利化,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晋升上层社会,升大学找体面工作以及将来能成龙成凤是主要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就是不成功的。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是十分有害的。第三种观点,教育使命论虽然吻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教育发展趋势,但它是一种精英教育指导思想,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显得高大上。在我国经济物质基础还没有达到发达经济体平等水平,没有足够师资力量和财力投入情况下,个性化教育和特色专业培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只是探索试点阶段,不具备普通推广条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历史证明,从来没有一种尽善尽美的教育制度,也从来不会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教育模式。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业。首要的观念是重视守正创新,要相信依靠人民能把教育这件事情办好,有文化自信。“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基础教育是一种服务,是执政者对广大民众的庄严承诺。既然是服务,就应该让群众满意。所以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提法,时代变了,服务对象变了,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评价考核也要与时俱进;同时,教育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也可以看作特殊产品,应该根据不同层次消费者提供不同层次产品,不能千篇一律。政府既可提供服务,也可以购买服务给消费者,努力缓解直至消除全民教育焦虑。
面对不同观点,当政者要善于兼听则明,集思广益,力争加大投入,提高服务质量,正确引导和科学考核,才能让基础教育这艘巨轮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