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耕耘者,雾溪河的情怀
来源:人事科   2017-01-04 10:01
浏览量:1 | | | |

这里地处大山腹地,四面高山环绕,无数个涧流汇聚成一条美丽的溪河,这就是雾溪河。它从大山深处绕过无数个山头,蜿蜒而出,一直延伸到山外,连接着澄清碧透的资江。楚才学校就酝酿在这大山之中,吸大山之灵气,饮溪河之山泉。经受岁月风风雨雨的洗礼。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学子,为山区的父老乡亲圆了一个个山外的梦。有许许多多的山区孩子,从这里起步,在时代的浪潮中,搏风击浪,成为国家的栋梁,时代的精英。

就是这所大山里的九年制完全学校,它如同一棵历经风霜的大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但不变的是楚才学校一代又一代教育者。是他们以大山般的坚毅,雾溪河一样的情怀,默默地燃烧自己的青春热血,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执着的追求,无怨无悔的耕耘着。

回顾楚才学校近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画面,无不让人颔首低眉充满敬佩!

守一方热土,献一份爱心

怀一腔热血,表一份情怀

楚才学校从二十世纪六十年初建校,步履艰难而沉重。这里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山外的信息仅靠步行历经长途跋涉才能了知。

山里没有几个文化人,千百年来,大山里的人们过着最古老最朴实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生活。由于这里特殊的石灰岩地质地貌,山里的人们没有田土,山地也极少,只有耸入云霄、连绵不断的高山。听老人们说,以前这里大部分山也是光秃秃的,生活极其艰苦。想要建一所学校,简直是异想天开。可大山里的人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想干异想天开的事。他们说干就干,建起了大山里的第一所学校——大石学校,这就是楚才学校的前称。没有校舍,就用木板搭起简易的木屋当教室。没有教师,就选几个识字的当老师。终于,教育的嫩芽从此在大山里长高长大,渐渐地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学校的落成,也如一缕春日的阳光,照亮了山区父老乡亲的胸怀,也带给山里孩子美好的希望与期盼。一只只彩凤从这里飞出,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飞到天南海北。因而,人们都不会忘记,楚才的拓荒者,为大山里教育的起步和发展洒下了艰辛的汗水,留下了深重的足迹。

伍玉福、肖九求、刘跃维、游柳桃等老师是大石最早的拓荒者。建校之初,他们都身兼数职,担任不同年级的几门学科教学。英语不懂,就像鹦鹉学舌一样,一个一个音标的练,一个一个单词的默写。再原原本本的教给学生。人们还记得,有一次游柳桃老师上课,他女儿在门外哭着、喊着,哭累了,睡倒在门槛上,游老师都舍不得丢下课堂,直到上完课,他才心疼的抱起女儿。这些事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长留在大石人的心中,成为一座座教育丰碑。

陈林老师,是大石的本土学子,十几岁参加工作,投身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一干就是近四十年。他目堵了家乡的学校由大石到楚才的历史变迁,为大石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辛劳。

刘佑民老师,也是从大石走出的学子。当初,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家乡,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对家乡特殊的情怀与责任感驱使着他。他明白,家乡的孩子需要他,大石教育的发展需要充斥年轻的活力。因此,三十几年如一日,佑民老师多次晋职、外调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他坚守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刘佑民、陈林等老师是学校主力,他们和几个年轻同事凭着自己年轻气盛,在教育教学上,大胆开拓创新,推行愉快教学。规定,每周坚持两次组织全校师生进行野外活动:爬山,瞭望,感受。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丰富了生活,又开阔了眼界,愉悦了心情,并有利于促进教学。同时,学校坚持以奖励为主,对每班在期末考试的前十五名进行奖励。并披红挂彩,敲锣打鼓送到家。由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家长积极送读的热情高涨。楚才的教风学风一跃腾起,楚才学校也成了大山里众人夸口称赞的孩子们成长的乐园。

当然,楚才教育的接力棒,一代接一代。刘建胜老师,师范毕业就来到楚才,一待就是二十四年。二十几年里,他一直站在教学的风尖浪口,由当年一个懵懂少年,一晃,已届不惑。岁月斑白了他的华发,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他成为楚才学校的主干力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刘新才、游恒文、陈干民等老师都是西河镇教育的精英。他们放弃中心学校优越的条件,舍近求远,来到楚才学校,为的是希望为大山里的孩子们献出一份力量。

正是因为这些默默奉献的耕耘者,楚才学校这个沉寂的校园,曾经名震新化,它所输送的优秀学生在当届的高考人数评价中,楚才学校居全县前茅。赢得了山外同行们的刮目相看。也造就了像何爱华、肖旭红、刘夫子、陈应龙、刘宝等一批留学海外、或身居要职的才子精英。

二   

甘守清贫为学子

励精图治话奉献

如今,昔日的大石学校已更名为楚才学校。由于,山里的土地极其有限,楚才这所九年制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布局不规范,东拼西凑,条件十分艰苦。学校没有操场,学生的活动范围狭窄。唯一的体育设施就是两个醒目的篮球架,一个有篮无板,一个有板无篮,望着让人心酸。教师没有宿舍,外地的特岗老师和支教老师只能挤在为数不多的隔音室,其余的租住在附近的百姓家里。学校没有各功能室,只有一间图书室兼会议室,也是千疮百孔。里面几把摇摇欲坠的木排椅和几张木桌,早已斑驳不堪,裂开了一条条缝隙,就像一个个耄耋老人,缺牙咧嘴,表情十分难看。仿佛只要一坐上去,稍不留意就会一个趔趄,让你四脚朝天。学校的公共厕所竟然是男女厕所想通,中间相隔一堵矮墙,孤零零的立在半山腰上。厨房内满目烟尘,给人感觉漆黑漆黑。一到雨天,屋外淅淅沥沥,屋内滴答滴答。学生宿舍,一眼洞天,满地潮气。倘若是冬天,会感觉比室外还要令人瑟索不安。

尽管如此,但楚才人甘守寂寞与清贫,乐于施教。去年,年轻的刘松南校长,挑起了楚才的重担。看似瘦弱的躯体,却蕴藏着男子汉的气魄。他不畏艰难,努力部署全面工作。从教学到德育;从安全到财务,学校管理得力到位。楚才的学风校风,较山外略胜一筹。清晨,校园里书声琅琅,书香四溢。老师们各司其位,各尽其责,一派祥和的气象。

楚才学校群英荟萃,这些西河镇的教育高手来到楚才学校献计献策,群策群力。特别为了确保 2017年中考取得圆满成绩,学校多次召开校务成员和毕业科目老师会议,研究决策,讨论方案,狠抓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落实。工会主席兼初三班主任游恒文老师,管理班级有的放矢,抓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步到位。因此,来势喜人。

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刘新才副校长,安全工作管理周到而细致。每周坚持上好一堂安全教育课,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的饮食到日常行为,疏而不漏。因为楚才的学生分布稀散,路程遥远,走读的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坐班车。新才校长总是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人。每天护送学生上车,要拍好照,发到学校微信群里,方才放心。他时刻关注天气变化,保证学生出入平安。并且积极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消防安全、防踩踏事件、防突发事件的安全演练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年轻的政教主任刘勉,工作勤勉。卫生、纪律面面俱到,不定时给学生加强思想健康教育。虽然学校条件有限,但学生的课余活动和各类竞赛活动也开展得有形有色。跳绳、体操、篮球排球,作文竞赛、演讲比赛、国学知识竞赛,一样也不少。“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载歌载舞,丰富多彩,赢得了家长们的好评,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

除此之外,还有一支新生力量,这就是特岗教师。她们有一部分来自其它地区,离家甚远,正处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却半年难得回家一次,与家人团聚。平时,跟学生在一起学习工作,有说有笑,乐观敬业。可到了假日,望着近处的同事一个一个回家了,校园里只剩下了冷清与寂寞。天晴的日子,守望一份阳光,遥望天边的云彩,心中会油然隐约着莫名的情绪。要是雨天,就只能与风声、雨声、和溪河里那哗啦哗啦的流水声为伴了,这时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但这些很快就烟消云散,又恢复了平静。工作中从来看不到这些青春美女的伤感,哪怕是一丝一毫。

年轻女教师曾薇,来楚才已几年了。她担任初三英语和化学教学,课程重,压力大,但她从无怨言,处处表现出一个优秀教师的风范。

林晓慧,参加工作有六年了,坚守在楚才。结婚,生子,她从未请过假。如今孩子两岁了,放在邵阳老家,由孩子的奶奶照顾,而自己只能放长假时才能回家看看。想到自己的孩子成了留守生,心中隐隐的内疚。

唐银丽,二十挂零,家在湘西,去年父亲重病,她从未向学校提起过,直到父亲去世,才伤心泪滴,匆然返家。

黄瑶,去年才参加工作,担任初一的班主任和其他几门课程。她工作一丝不苟,尤其班主任工作更加突出。她满怀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勤奋好学,工作责任感强,把一个复杂的重组班级管理得有条不紊。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家长们的称赞。

像这样的年轻教师还有一大摞,感人的事迹数不胜数。如周文竹、段凤鸣、刘彩萍等,她们从师范院校毕业就来到这里,积极乐观,勤奋进取,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书写了精彩的人生!

当然,也不能忘记岳阳支教老师为楚才教育洒下了汗水。三年来,每年都有岳阳支教老师怀一份大爱来到楚才,为大山里的孩子服务,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去年,邓斌老师担任初三班主任,工作尽职尽责,直到中考结束后,学校所有工作完成了,他才卸下重担返家。

今年,翁日新与张光中两个支教老师工作兢兢业业,严肃认真,甘于寂寞,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张光中老师爱生如子,爱校如家,课余修课桌、门窗、电路、疏通水管,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翁日新老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她组织的作文教学,每一次作文课都是精心备课,认真写好范文,引导学生进入作文的情境,开阔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写出满意的作文。改变了学生一贯作文难,难作文的局面。去年下期,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作文竞赛,有三人进入娄底市赛区,一人获全国二等奖。并且,上了两堂不同类型的示范课,得到了楚才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收获了年轻教师们的尊敬与爱戴。把岳阳汨罗素质教育的理念带到楚才学校,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起到了支教老师的典范和引导作用。

招凤引蝶筑橄榄

想方设法谋发展

楚才学校条件艰苦,导致优生长期流失,也影响着学校的评价。但楚才的耕耘者坚持毫不放弃,楚才的领导们胸怀远大,放眼未来,竭尽全力求改善,谋发展。

一方面,力求改变办学条件,改善师生们的生活、学习环境,积蓄师资,留住优生。为了筹集资金,刘松南校长和刘佑民主任,利用假日,奔波在外。求爹爹,拜奶奶,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解决学校的困难。并联络从楚才走出的成功人士,请求伸出援助之手,为家乡、为母校献一份爱心。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致力于开展丰富的教研教改活动。不仅要求人人参与,还特意请优秀的支教老师上各类示范课。到名校请名师上研究课。每一堂课,年轻教师都是严肃以待,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因而,大山里的校园,教研活动风生水气,收获斐然。想必,一些中心学校的教研活动未必能够与之PK。

就是这样一所平凡的山区校园,却有一支务实求真、奋发向上的团队。他们图的是什么?图的是给山区的孩子们一点爱心,留点感受给人生;图的是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干点实事,让山区的孩子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正如屈老夫子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才学校如同一艘满载着山区孩子希望的航船,在时代的号角声中,正劈波斩浪,扬帆远行。因为,它有着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的掌舵人;又有一支充满活力、积极进取、吃苦累劳的得力水手。凭着楚才人有大山一般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力;凭着楚才的耕耘者那份如雾溪河一样深厚的情怀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坚信:楚才学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支教单位:汨罗市屈子学校中学)

(受援单位:新化县西河镇楚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