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城市里的“择校”热高烧不退。“择校热”的产生,本源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其最大的弊端在于损害了教育公平。
“择校热”,是无药可治的顽症吗?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探索解决之道。我市自2012年起,在市区正式启动“阳光招生”。
4年过去了,当年“一刀切”的措施,家长怎么看,学校怎么看,成效怎么样?
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2012年,“择校热”风气正盛之时,古城岳阳试着用“阳光招生”这把“手术刀”切向“择校顽疾”。
4年后,回忆起这几年“阳光招生”的足迹,市教体局局长王德华由衷地感叹:道路很艰辛,但是值得,通过四年的实施,规范了招生秩序、促进了事业的发展,践行了惠民路线!
阳光招生 破解“择校热”
2012年8月8日,家住琵琶王立交桥附近的戴先生从媒体上看到《市直学校2012年阳光招生的实施办法的通知》,一下子懵了:“从今年开始,市直中小学招生工作由市教育局负责,统一招生、统一录取、统一注册。就读学校为学生及其法定监护人户口、常住地房产对应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当时,戴先生的女儿正是小升初,他计划让女儿进入口碑很好的九中,而按照“阳光招生”,女儿只能进入七中读书。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了他的计划。
在找了很多“关系”仍无济于事之后,戴先生怒气冲冲地打电话质问教育部门:“给孩子找个好学校有错吗?”
就是这一年开始,“阳光招生”开始大刀阔斧地推开。教育部门称为“重症下猛药”。
招生,关乎孩子的起点公平。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校”呢?往年,“择校”这件事,曾经让教育部门大伤脑筋。没到招生季,家长总为孩子的入学问题四处奔走,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各个阶段都有家长、领导递条子、打招呼!局长不能“开机”,校长不能“开门”,招生人员不敢“回家”,就是四年前的真实写照。
最终戴先生的女儿还是在七中就读。戴先生说:“阳光招生将后门都堵死了。”
为推行“阳光招生”不走样、不变形,在招生管理中,我市实施“四核实”、“四比对”“八衔接”即:房产、户口、学籍、证件四核实;家庭信息、就读意向、学籍信息、材料证件四比对;房产、公安、计生、工商、电业、自来水、燃气、广电八部门衔接,有效掌握学生信息,为准确分配打好了基础。招生过程中将小升初工作分为政策公布、报名登记、初审预录、改派复核,录取注册五大流程,每个流程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都作了明确规定,确保工作忙而不乱,稳中有序。
4年间,阳光招生已经从市区到全市实现了全体联动;从高中到义务教育实现全面覆盖;从录取结果到相关信息,实现全面公开。真正让公平公正渗透了教育的各个环节。
成效:学校均衡发展
改革后首批高考生录取率达到86.14%。
取消择校后,曾经有许多家长的心中都有个问号:就近入学的孩子,会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升学?整体教学质量会不会降低?
在市七中记者了解到,四年前,在择校热的情况下生源都是大问题,曾经有家长网上发帖,希望取消七中的初中。阳光招生后,尤其长炼学校校长刘岳勇交流到学校担任校长后,老师们干劲十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得到提升。
“我以自己是七中的学生而自豪!”初三学生小李告诉记者:“学校的环境一天天在变美,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的音乐特长都得到了发挥,我的目标是将来能够做一名出色的歌手!”
教体局负责人表示,“阳光招生”实施后,连续4年,市区10多所初中学校和5所普通高中生源增加,其中3所学校分别增加了近200人,九中、十二中两所热门学校生源降幅较大,这样也有效化解了大班额问题,热门学校的班额从70人下降到了55人。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学校生源少,教师超编,少数学校生源爆满,教师年年缺编的矛盾。
那么?成效到底怎么样呢?数据显示:2015年,“阳光招生”改革后,我市第一批高中生参加高考,总计3.06万考生,2.63万被大学录取,高考录取率为86.14%,高于全省0.74个百分点。
改革仍然“在路上”
4年来,我市阳光招生政策已深入人心,招生形势一年比一年顺利稳定。“阳光招生”列入我市“两会”报告成绩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致认为“给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带来了一股清风”。 2015年更是被誉为百姓点赞的十大民生实事。
然而,市教体局认为:“阳光招生”改革依然在路上
据介绍,目前,我市教育资源依然不均衡。区域之间在硬件建设、布局规划、办学水平、普职协同发展上存在明显差距。中心市区学位不足,区域内生源不均。我市将继续扩大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切实把教育发展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发展教育,做到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