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旷神怡度夕阳
来源:未知来源   2013-07-02 00:00
浏览量:1 | | | |

            

        心旷神怡度夕阳

 

净身退位二十年,心旷神怡焕新颜。年近八旬的我,退休后追求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我将“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党员本色,排除各种杂念,确保身体强健”作为晚年生活的座右铭。

老年人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投资。老年人保持健康的身体,既不给组织添麻烦,也不给子女添负担,自己活得潇洒称心、快乐如神,这才是晚年最大的幸福。如今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不显老气横秋;虽无年青人的朝气,但不显老态龙钟;虽称不上鹤发童颜,但精力还算充沛。不少人向我讨教养生秘决,我说保持心态平衡,坚持适量运动,注意饮食平衡非常重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淡泊名利,平衡心态。马克思说过:“一种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疲惫和痛处。”我认为,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有顺境亦有逆境,有风光亦有困顿。所以我们一定要平心静气地面对一切,做到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冰释前嫌,不计恩怨;居功不傲,得意不狂;受挫不悲,浮财不图;在位敬业,退休坦然。

风华正茂时,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品尝过卖力不讨好和恩将仇报的苦果,经受住了各种诱惑的侵蚀和个别人心怀不轨的中伤与诬告。个别不明真相的人对我有成见,我不记仇、不打击、不报复,相反与他交朋友,对他真诚相待,让他把心结打开,正确认识我的为人,以消除对我的误解和积怨。退休前,不少好心人关心我职务提升的问题,我很看得开,一笑置之。

退休以后,税务系统及市直机关的领导和同志对我很器重,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此我倍感欣慰。我是这样认为的,退休对领导干部来说意味着权力的终结,因此自己一定要尽快调整好心态,摆正好位置,一切以健康长寿为目标,从而使自己的晚年过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没能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觉得昔日呼风唤雨、门庭若市、趋之若鹜、一呼百应的景象已成过往云烟,不复重来,因此倍感失落,常常抱怨人走茶凉、世态炎凉。其实这样对自身的健康十分不利,因为如果一个人整日闷闷不乐,愁云满面,怨天尤人,势必会加速衰老,乃至积怨成疾,早早离开人世。我不是这样的人,退休后不仅没有不安之虑,更无失落之感,相反觉得有种卸却重负、身心轻快的感觉,觉得退休后是我人生第二春的开始,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夕阳美景。

退休后我时常提醒自己:对于想不通、看不惯的事情,切忌出现过激的言行,尽量做到求同存异,不伤和气。对大家习惯了的想法和做作,要给予充分理解,做到顺应潮流,随乡入俗。对来自方方面面的闲言碎语不要太在意。要把平凡的日子过得富有情趣,把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活泼。要把开心和快乐当成健康长寿的良药,把忧愁与贪婪看成健康长寿的绊脚石。要胸怀若谷,恬淡虚无,始终保持坦荡、愉悦、满足的心境和内心的安宁。所以,我虽然老了,但我知足,我健康,我快乐,我幸福。

二、爱好广泛,乐观向上。爱好是由人的个性和条件环境决定的。一定的环境条件可以培养和改变人的爱好和个性。我素来爱好篮球、乒乓球、唱歌、跳舞、交友和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退休后习与性成,我还学会了玩扑克、搓麻将。前些年,单位组织文艺晚会和舞会,我积极参加,在给大家带来欢乐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增加了乐趣,觉得很开心。如今,我每天利用收音机、电视收、手机、电脑收听、播放经典歌曲,兴趣一来,有时还会伴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有时会伴随动听的音乐高歌一曲,自得其乐、其乐无穷。书中自有黄金屋。平时我特别喜欢阅读各类读物。书上说,“快乐是人类最好的免疫力。”词作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俗话说:“一天笑三笑,医生要上吊。”足见开心和快乐对身体健康多么重要。因此,老同志一定做到忘却悲忧,笑口常开,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广交朋友是我保持身心健康的又一秘诀。广交朋友可以化解郁闷,舒缓情绪,增进情谊,是老年人健康有益的养生活动。“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歌词意境深远,放之四海而皆准。我可以自豪地说,凡我工作过的地方,都有一批远而不忘、久而不疏的好朋友,其中不乏领导干部,也有一般群众。这些年来,我得出了这样一条体会:交朋友要慎重,一定要交靠得住、信得过的朋友,拒交酒肉朋友,既要结交新朋友,又要不忘老朋友;既要结交老年朋友,更要结交青年朋友。老年人与青年人交朋友好处多多,不仅可以把老年人的知识和经验传承给青年人,还可以从青年人那里感受时代的新气息,进而达到养性怡情、调节生理、丰富生活、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学而不厌,与时俱进。读书看报、抄抄写写是我的最大爱好,已经坚持了几十年,从未改变。退休前,我先后撰写税收论文达30多篇,其中有27篇发表在各级税务报刊杂志及地方党政专刊上。退休后还要不要再学习了?学习还有没有用?这是很多老同志困扰的问题,多数人认为退休后“学而无用”,但我不这么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科学大发展的电子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需要用光速来描绘和跟踪。生活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仅年轻人需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老年人并非生活在真空里,不能目光如豆,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必须要摈弃蹈常袭故和学而无用的陈旧观念,拓宽伦理思路,紧跟时代步伐,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20年的退休生活,深感生命有限,知识无限。我赞同有些学者提出的观点,我们在走完人生之路时,恐怕90%以上的知识财富也未曾领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这些老年群体,正处在电子信息时代的“盲区”,不仅对日益发展的电子网络一窍不通,就连手机这个普及千家万户的通讯工具,多数人只能用于简单通话,很多功能不会应用。有的老年朋友对生活中常见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出现的新事物,总感到看不惯、想不通而“怒不可遏”。因此,老年人必须加强学习,否则,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功能就会退化。退休后,我非常注重学习,坚持每天不少于3个小时的看书学习,除选读一些爱好的经典著作外,报刊、电视及网上的各类新闻必看不误。市局为我们订阅的《老年人》、《自我保健》杂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读性,我每期必读。对书报杂志及网上新闻中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和信息,我会重点摘抄,分类剪贴,装订成册。退休以来,我摘抄的资料共有6大本,约40多万字,分类剪贴资料装订成册4大本,约500多万字。具体分为7大类:历史长廊、健康卫生、环球掠影、家庭之友、锦绣中华、奇闻趣事、警示录,内容目录达1000余条,其中历史长廊目录达300多条。《老年人》刊物首页中的“老人言”,是老年人值得学习的妙语良言。每到年终,我都裁剪下来,装订成册,不时翻阅,颇有启示。俗话说:“天天用脑,精神不老,博览群书,益智益脑,读书看报,心明眼高。”对此我深有体会,经常看书读报,不仅能够静化心灵,开拓视野,启迪思想,增长知识,而且能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有利健康。

四、保健有策,生活有节。纵观报刊杂志介绍的种种养生妙策和我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了三条“养生要诀”:一个是坚信“五个最好”,即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心态,最好的运动是走路,最好的饮食是均衡,最好的治疗是防疫;二是做到“四个要动”,即脑子要开动,身体要活动,朋友要走动,资金要流动;三是坚持“四条法则”,即平和的心态,均衡的营养,适量的运动,充足的睡眠。

根据上述“三条养生要诀”,我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制订了“四条养生准则”:一是起居有常。即生活安排要有规律,按时睡眠、按时起床、按时午休、按时进食,每天睡眠时间,包括午休不少于6小时。晚上睡前吃点饼干,补充热量。早上起床伸展四肢,舒动筋骨。二是饮食有节。每日三餐营养均衡。早餐一杯配有五、六种杂粮自制的杂粮糊或牛奶、一个鸡蛋、两个包子或馒头或一碗粉面;中晚餐荤素搭配,以素为主,三菜一汤,多吃豆制品,少吃鸡、鸭、肉,不嗜烟酒,多吃蔬菜水果。三是运动适量。我习性好动不好静。坚持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运动,运动形式除做完30分钟自编的十节“保健操”外,更多的是悠闲散步和朋友走动,有时与篮球爱好者在篮球场上运球、投篮,雨天则在家中多功能跑步机上进行运动,平时多做多家务劳动。通过适量运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四是自我保健。我认为,老年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必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经常学习保健常识,注意身体变化,加强健康检查,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在“身体健康”的赞扬声中,我乐观慎行,既不高估自己身体的现状,又不大意隐潜病情的挑战。我平日不服非药物的保健品,但预防老年性疾病的药物,常备不忘,常用不断,长期坚持,有利健康。

最后,为广大老年朋友赋诗一首:循规退位志不移,休闲颐养意飘逸。心旷神怡强身体,晚霞情谊似海深。